馬路上常會看到一種交通工具,“低速電動車”。說它是汽車又沒車牌,說它不是汽車又和汽車很像,而且還經常跑到機動車道上去開,既有老人開也有年輕人開,開得還挺快。
然而,這種“低速電動車”堪稱“馬路殺手”。據公安交管部門統計數據,近5年,全國發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引發的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逐年增長,年均分別增長23.3%和30.9%。
△2月11日,山東冠縣一國道交叉路口,一輛低速四輪電動車與一輛小型客車發生碰撞,電動車駕駛人受傷,車輛受損。
△廣西,一輛紅色低速四輪電動車從后方撞上了黃衣女子,頂著女子繼續前行。
配置比汽車“好” 駕駛安全無保證
記者找到了一家電動車銷售市場,這里銷售的大多都是低速電動車。有做成轎車的,有做成家庭旅行車的,記者甚至還看到一輛外形霸道的越野車。
這些所謂的低速電動車售價從1萬元到4萬元都有,從外表看上去就是一款標準的汽車,那這些低速電動車的安全性怎么樣呢?
發生碰撞 無牢靠的安全保護措施
2016年底,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市場上以普通消費者名義購買了三輛不同品牌的低速電動車,委托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安全性碰撞試驗,結果觸目驚心。
盡管測試速度只有每小時32公里,由于沒有牢靠的安全保護措施,三輛低速電動車的駕駛員和乘客全部有骨折的危險,并且車輛碎片還會導致相關人員大量出血。
性能不達標 充電起火事故頻發
除了碰撞起來缺乏安全性之外,這樣的低速電動車的電池隨意拆裝,而充電器更是什么樣子的都有。
由于很多低速電動車的電路、電壓、故障防護等性能不達標,自燃或者充電時起火的低速電動車也并不少見。
無國家標準 制造水平差
對于低速電動車的標準,國家并沒有明確規定,甚至連什么樣的車屬于低速電動車也并沒有說明。那么,這種車是怎么來的呢?
這種低速電動車的前身是老年代步車。對于老年代步車,國家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各式各樣的車型、各種大小的車輛都有。
再向前追溯,老年代步車是由殘疾人使用的機動輪椅車演變而來。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在速度、外形尺寸等方面有著非常細致的標準,屬于非機動車。按照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八條: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十五公里。
近幾年,為了迎合市場,一些企業不斷對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進行改裝,使得車輛體積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而且功能也越來越多,已經大大超過了非機動車的限速、質量和外形尺寸。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這種低速電動汽車已經從最初的非機動車進入到了機動車的范疇,但它是一種制造水平比較差的、達不到標準的汽車。
沒有合格證照賣 產能超百萬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多數低速電動車是生產企業借觀光車、場地車等名義生產的,實際是不合規的道路機動車產品,很多生產企業也沒有辦理合法的車輛生產手續。
按照國家規定,擅自生產、銷售未經國家機動車產品主管部門許可生產的機動車型的,沒收非法生產、銷售的機動車成品及配件,罰款;有營業執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沒有營業執照的,予以查封。但是為何這些低速電動車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監管呢?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余凌云:低速電動車現在之所以會出現亂象主要原因是在源頭和銷售兩個環節沒有把握好。市場發展,它有這個需求,所以說對于這樣的產業發展,有的地方政府采取支持的態度,允許它生產。
不用上牌、不需駕照成銷售噱頭
根據國家規定,符合生產標準,被列入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的車,才可以上機動車牌照。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低速電動車并沒有被列入這個公告,即使它已經和一般汽車從外形上區別不大,但它并沒有明確的汽車身份,不能上牌照,同時駕駛者也不需要考取駕照。而這,也成為了商家銷售的噱頭。
如何處罰?執法遭遇尷尬
從生產到銷售,低速電動車就這樣一路綠燈地走上了路。由于低速電動車的闖紅燈、逆向行駛等違法行為,很多地方交警也進行過專項行動,但是,收效并不明顯,執法上也存在尷尬之處。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余凌云:要是說按照非機動車管,它從標準上來講,很多是符合機動車的標準,速度很快,質量很大;要按照機動車去管理,它又沒有在機動車目錄里頭,所以管理起來就沒有依據。
專家建議:治理須從源頭開始
低速電動車一方面解決了部分人群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生產企業未經許可生產,產品普遍安全性能低、質量差。駕駛人及車輛大多無證無照,這種無序發展肯定擾亂了正常交通秩序,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王俊秀研究員:首先源頭上要限定這輛車,嚴格標準。其次,應該把它定性,這種車功能是什么?從空間使用到人員使用,它的標準是什么?這種定性首先做第一步,然后才可能做相應生產、交通管理的標準。
來源|@央視新聞
審核|鄧龍啟 田率華
編輯|曾巍 范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