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合作過的修理廠老板都會認同一句話:如果志同道合,那就強強聯合;如果單方獲利,那就無利可做。
01、寧可沒活干,也不愿接保險公司的業務?
加盟某連鎖的朋友A講到,現在鄭州的修理廠東南西北看一遍,生意穩定且盈利的不超過30家,剩下的基本都在溫飽線上耗著。
主要原因基本都是事故車維修少了,鈑金噴漆業務都被攆到四環以外;指望快修快保業務,又競爭不過連鎖云集的品牌店。其中最關鍵一點,就是越來越多修理廠寧可沒活干,也不愿意接保險公司的業務。
2009年,A朋友開了第一家修理廠,在汽配城連排8間門面,除了一間辦公接待室和一個倉庫,剩下6間門面做成6個工位,當時主要業務就是做保險公司送來的事故車。
由于身邊不少親朋好友都在保險公司掛職,小到剮蹭換件、大到事故換發動機和車殼等,門口幾乎天天堵車;那幾年配件的差價,工時的膨脹,保費的返點,舊件的售賣,朋友的確賺到一些錢。
但隨著保險公司的業務變革,只要是有利潤的地方,保險公司基本都要涉足。定損配件給市場最低價,工時費一刀切,保費返點透明到只能做個搬運工,就連舊件保險公司也要回收。再加上合作公司業務領導和人員來回變動,一年下來算算賬基本只夠吃喝,利潤空間越來越少。
2014年私家車業務量上來以后,修理廠就逐漸減少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再到現在走出汽配城扎根社區店,雖然面臨業務量縮水,但是改變了之前“臟亂差“環境,而且依托社區店老客戶和自己的經營沉淀,日子過得也還可以。
在問到是否愿意繼續和保險公司合作時,A朋友搖了搖頭:現在車險已經進入微利時代,4S店給保險公司的保費多,那么在4S店定損就更貴;修理廠給的保費少,保險公司就給定低價。
修理廠和保險公司合作,同樣的車型配件,修理廠定損2500,4S定損能過萬。這樣的合作最后都是一地雞毛。
現如今修理廠與保險公司的關系是既愛又恨。愛是因為如果合作,業務數量高于非合作門店,恨是因為保險公司對修理廠的減損政策與4S店不一樣,甚至還存在一些傷害修理廠的事情。唯一還在夾縫中過渡的,是那些還可以提供一定數量保單給保險公司的門店。
02、從相互合作、相互利用到“被套路”
聊到和保險公司的話題,朋友C說他最有發言權。去年疫情期間,他前后投資40萬,和某保險公司合作設立一個快速理賠中心。但投資前后不到6個月4s店事故車接車流程,該業務就黃了。
事件起因是合作多年的保險公司領導找到C說,公司要建立一個快速定損中心,業務團隊需要在此地辦公。C可以在此開發承接業務,條件是需要C投資提供場地,并且里外裝修好,保險公司進駐業務團隊。
C綜合調研后決定合作。800平的場地一年租金是12萬,額外投資基建分三個部分:
拆解維修保養車間,投入四柱舉升機四臺,維修保養工具3整套還專門配備4名員工;一個八成新的烤漆房;除此之外還專門給保險公司建了三間辦公室,含辦公桌椅、電腦、電視、沙發,以及一間會客室、兩間員工休息室,甚至還幫保險公司招聘了兩名定損員。
一切準備就緒以后,保險公司拎包入住辦公。
工作第一周,在保險公司主導下,C接了5臺鈑噴業務、一臺追尾事故車,感覺還不錯。
想著自己的投資開始看到回報,C決定請保險公司領導吃頓飯。也是這次飯局,讓C發現自己的投資不明智,不能太相信這家保險公司了。
原來在交談過程中,保險公司領導無意中說到公司內部的考核投訴越來越多,大多涉及定損業務過度集中到C投資的定損點,而且還投訴該定損點工作人員干擾車輛定損賠付。大意就是,接下來要分散一部分業務到其他定損點。
雖然聽起來也合情合理,但從那以后,C就發現該保險公司的訂單分配,完全根據修理廠給保險公司的打點情況和投訴率進行。
一方面,該保險公司為了滿足車主的出險需求,需要在不同區域設立定損點、派駐業務團隊;另一方面,為盡可能對車主減損賠付,就需要有專業的、車主當場無法過度要求的修理人員來現場給出建議。
最終這個成本和投訴風險,就轉嫁到C老板這樣的修理廠頭上來。
隨著定損和拆解業務量的逐漸較少,C老板越來也覺得自己上當了。在連續3周都沒有接到一臺事故車業務情況下,C老板一怒之下趕走了保險公司業務團隊。
后來,C老板才知道身邊已經有好幾家同行被該保險公司“套路”。憤怒的他還拍了拆除該保險公司牌匾的抖音視頻,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該保險公司沒有誠信。
C老板的經歷算是個例,但在和保險公司合作過程中,相信有很多修理廠或多或少都吃了類似的虧。前期投資換來的,卻是被利用還無法追損,到最后只能自認倒霉。能相互利用最好,但是單方面的套路早晚要被識破。
03、修理廠與保險公司斗智斗勇
前面講到保險公司的減損政策:修理廠希望損失大一點,保險公司希望損失小一點。潛在的利益沖突讓雙方成了一對冤家。
和C老板的經歷雖然不同,但筆者本人也同樣經歷過和某保險公司斗智斗勇的事情。
2021年春節剛過,接到一臺因燃放煙花而著火的(丨),全車自前擋防火墻以后全部燒毀,車主的意愿是走保險維修后繼續開;保險公司給的說法是,直接走殘值打包后一次性賠付。
維修前的較量:第一次接到定損員的電話是車輛進場后的第7天,電話中定損員明確表示這臺車要打包殘值,如果我們接手維修的話,定損賠付金額不僅不夠修,還有可能賠錢。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我們放棄維修。
無奈只能把保險公司的要求轉達給車主。為此車主專門找到相關法律人士以及相關部門反饋,最終在車輛進場的第21天,保險公司同意維修,但是提出拆解要保留舊件回收。
維修中的談判:真正維修過火燒車的人都知道,拆解都無從下手,更不用說保留舊件了,有的甚至都不知道咋修4s店事故車接車流程,因為東西都燒沒了。
為了想賺這臺車的維修費,我們通過4S店朋友“借出來”一臺同款外觀受損事故車,一一對比進行拆解。除了車殼以外,從儀表臺到后保險杠、從車頂到底盤,零配件加線束能夠拍照登記的大件不到50個,而從參考車上拆解下來的大件將近200個。
于是第一位定損員到達現場拍照統計后搖了搖頭說,這車修下來可能要賠錢,然后告訴我們等待下一步的核損。
這一等又是一個月,只能致電車主聯系保險公司,回復的結果是無法準確進行核損,需要領導進一步審批。
很無奈的情況下,車主和我們只能每隔一天不間斷地撥打保險公司電話,終于等到第二位主動聯系我們的負責人,直接告訴我們“自己預估一個維修總價”,但要求不得超過4S店維修價的60%。這下又把風險轉到我們身上了。
最終還是為了想做成這單生意,通過同行幫忙找到一臺4S店試駕前臉事故車,和車主溝通確認后,花費5萬元左右買下來,加上中間各種產生的費用,給保險公司報價8.5萬元維修費。
過程中,由第三位保險公司負責人進行提報和給確認;又是等了將近半個月時間,被通知保險公司只能給到7.5萬左右,同意就維修,不同意那就繼續等。
最后和車主溝通下來,沒辦法那就接受,把該省掉的費用省掉,最后純掙個手工費。
維修后的糾纏:這臺火燒長安車最終修復完成后交付車主,本來按照常規流程,保險公司結案打款賠付就結束了。誰知保險公司又以出險責任不明確,維修費用需要明細核對等理由,在打款環節卡滯。
無奈車主又找到消防隊開火燒證明,我們修理廠把所有維修清單、配件以及發票照片(之前已經統統提交)再次打包上傳,并做維修更換核損說明。
最終又等了將近一個月,車主才收到理賠款。車主收到款以后,明確表示今后不會再買這家公司保險了。
我們都知道修理廠和保險公司是業務合作關系,二者都需要利潤來支撐業務的推進。
一個合作案例、一個理賠案例相信不是個例,如果一味地單方面使自己利益最大化,那么雙方正常合作會受到影響,最終受害者是車主。保險公司和維修企業的合作最終也會走向決裂。這是“潛規則”下的必然走勢,但當下并不是所有修理廠都不能與保險公司合作。
04、鈑噴業務為主的修理廠,更具和保險公司合作優勢
從整個汽車售后業務類型來看,保險公司目前是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時不時地對修理廠進行配件和工時費卡損,這讓很多修理廠老板不愿意和保險公司合作甚至對立。
然而保險公司作為鈑噴業務最大買單方,以鈑噴業務為主的修理廠還是會重視保險業務。
首先,保險公司的盈利來源是保費收入,有條件的修理廠一定要認真做保費業務,因為保費收入貢獻多少,決定了保險公司對修理廠的重視程度。
從保險公司內部朋友了解到,只要修理廠有一定進店量和保單量4s店事故車接車流程,保險公司就會和對待4S店一樣,有專門業務員駐店,甚至給修理廠做方案如何賣保險:從進店車輛保險信息登記,到與車主溝通聊保險話題,再到“一車一議”給返點或者送修送保養等項目,基本是全程無遺漏地進行保險銷售;而修理廠得到的,就是出險車輛可以到自己門店定損和維修。
所以,過度地去買流量不如認真做保費,要想通過保險公司渠道增加門店業務量,就必須有拿的出手的保費。
其次,保險公司卡修理廠的主要手段就是減損。
相比成千上萬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配件,鈑金賠的是工時費,噴漆給的是材料費加人工;保險公司在鈑噴上的減損就是拿鈑噴漆面材料和工藝來說事。前些年噴一塊漆面最少350元,現在直接給到200元甚至更低,更有甚者車主還要拿差價。這也導致很多鈑噴為主的修理廠利潤越來越低。
然而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大量品牌廠家和4S店在鈑噴業務上選擇對外授權;對新能源車主而言,大部分的出險都是做油漆和修復,至于去哪里,要么是授權店,要么是自己選。
車主一般都是哪里修復和油漆工藝好去哪里,保險公司在修復和油漆面減損這塊目前還沒有過度的區別對待。
修理廠要想讓車主認可,只能在車主體驗、鈑噴技術、油漆材料和噴涂工藝等方面下大功夫,讓車主認可修理廠,真正讓車主感覺在修理廠做鈑噴,與在授權店是一樣的品質甚至會更高,這樣就能通過車主去影響保險公司的減損標準。
在無法讓保險公司做出讓步或者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提高我們的議價能力。畢竟保險公司的客戶流量遠遠大于門店客源,極度內卷的當下,有生意不做的畢竟是少數。
汽車售后服務不是“拼多多”,更不是哪里便宜點哪里。是車主都不會將就,是修理廠都要講究,能夠健康開展業務,靠的不是單方利益最大化,更多是合作雙方都要有錢掙。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