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十幾萬,買了輛“事故車”,里程數還被修改了。近日,鹿城區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買賣合同案,從事二手車買賣的鄭某因侵害了薛先生的知情權,判決鄭某返還薛先生購車款11.6萬元事故車能交易嗎,賠償手續費損失、公證費損失、經濟損失合計15.3萬余元。
2020年4月26日,薛先生聯系鄭某,雙方通過微信協商購買一輛價格在11萬-12萬之間,車況良好的二手車,薛先生通過微信支付定金5000元。
過了兩日,鄭某通過微信聯絡薛先生已經找到車源,并保證車輛無碰撞,發動機變速箱無大修,無泡水無火燒等,車輛公里數3.2萬公里。雙方在微信中約定車款11.6萬元,而后,薛先生陸續支付車款。
同年5月12日,鄭某將車輛過戶到薛先生名下,薛先生領取了新車牌,辦投保車險。
一切手續都辦好了,交付車輛時,薛先生發現了“異樣”:在車輛使用過程中,他發現這輛二手車曾于2020年3月14日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定損為全損車,維修費6.78萬元。實際行駛公里數在2020年1月15日就達到了8.4萬余公里。“花了十幾萬,買了輛‘事故車’,里程數還被修改了!”
2020年9月16日,薛先生將鄭某起訴到法院,不僅要求“退一賠三”,還要求賠償保險費等經濟損失,合計54萬余元。
鹿城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鄭某作為從事二手車交易的經營者,應如實告知消費者交易的標的物的真實情況。由于其非原車主,在案證據難以證明鄭某故意告知薛先生虛假情況或隱瞞事實,難以認定其構成欺詐,故不能支持薛先生要求三倍賠償購車款的請求。
雖然不構成欺詐事故車能交易嗎,但鄭某未履行二手車經營者相應的如實告知標的物真實情況的義務,導致薛先生主觀上對車輛的性能產生了錯誤認識事故車能交易嗎,對車輛狀況產生了重大誤解,從而作出了以11.6萬元價格購買車輛的決斷,構成重大誤解,侵害了薛先生對涉案車輛品質的知情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鑒于薛先生的知情權受到侵害,在交易活動中付出了一定的成本,被告鄭某需賠償。綜上,鹿城法院作出如上判決。
據悉,2020年,鹿城法院受理了11起因二手車買賣引發的糾紛。法官提醒,消費者買二手車應盡量選擇大型車商,在選購二手車時要查驗了解車輛車況、維修記錄、里程數是否被修改、重要配件是否被更換及能否正常使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