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的時候是沒感覺的,貸款辦完了,車子到手了,第1個月的還貸賬單一拿到手,壓力有點大,很容易就后悔,就在這個時候。
就好比:手機就各種套餐、流量1個月200塊錢好像也還好,送這會員,送那會員,辦!賬單一來「嘶唉」,就會有這種感覺。
為車貸而后悔
買車子買貴了是很多人后悔貸款買車的原因。
第1種買貴了,就是買車的時候被坑了,做金融方案花了很多的錢,事后對比了一下,價格本來貴了很多,還承擔了一些債務,還不如咬咬牙就直接去買個就好了。
說白了,就是當時沒有好好地去了解貸款的信息,糊里糊涂被坑掉了,聽起來都很美好的,零首付、免息貸款,買車就送貸款,貸款就送其他一堆。
免息貸款來舉個例子:貸款產生的利息一般都是通過貸款手續費、強制裝潢、擔保費、店內續保押金等等一系列的項目,變相地給收掉了,而且會比正常的貸款花的錢更多。
第2種買貴了,指的是自己有點沖動消費了。
原來有可能就看看,想買個15萬的車;現在一想反正有貸款了,以后可以還了,25萬的要不要試試看呢?也會有這種情況。
現金存款少,硬著頭皮買,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的話,后悔其實還是比較痛的,而且是雙重的。
有時候是自己錢不夠了痛分期買車抵押費是什么意思,還有個就是錢不夠了分期買車抵押費是什么意思,硬著頭皮還得還錢的時候,還得問家里人要的時候,更痛,沒面子。
林江、李夢晗在《中國青年研究》期刊上發了一篇論文,《“精致”人設的自我呈現:青年超前消費問題探析》。
上面有講到:人們很容易錯誤地把消費能力等同于個人價值,花什么錢,你就是什么檔次;花什么錢,你就是什么本事。
在不斷的超前消費中,來追求這一個幸福感,但是這種快樂很快就會被負債的恐慌取代,反而加重了心理上的焦慮,最終陷入了財務困境。
自己覺得自己好像不太行了,越加想要去花點錢,我有這個消費能力,就是更強,來彌補前面買東西所帶來的焦慮。好了,變成循環了,這個東西是特別頭疼的。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就是個心理狀態了?心里覺得安心、安全、過得挺好、沒問題的時候,一般也不會這么強出頭去貸款買了個特別貴的,就這么回事情。
每個月生活費500塊錢,昨天去唱了個歌、看了個電影、買了點東西用完了,接下來一個月就喝喝西北風,「哎呀」當初為什么要去唱歌嘛?
這就還好,對不對?我說,我當初晚上去唱個歌,唱個歌說的,有一個隔壁包廂的可愛的小姐姐,她說:“要不要一起唱歌?”
我莫名其妙地去和她去唱了個歌,然后她說:“喝點酒助個興吧。”我看著小姑娘也是挺可愛,自己也想有一種成功人士的味道。
原來我是買12瓶啤酒的,怎么一下子就買了瓶1萬多的,還有一個像撲克牌一樣的logo的那種酒?
2萬、3萬地這么花,回頭一想:「哎呦」我的天吶!信用卡付掉了,回頭一看,都是后悔。
買完車之后,發現自己開不起車了
除了因為還不起貸款而后悔,買車容易養車難也是不少人后悔的原因。
索濤等人在《心理科學進展》期刊上面發了篇論文,《后悔的認知機制和神經基礎》。
里面說:實際行為結果與想象或推測的結果相比不好,會導致自身的后悔。
說人話:你預想每個月在車子上面花個600塊錢差不多了。
最后面發現油費、不開也要付的保險費、去哪里都要付的停車費、總要來幾次的洗車費……雜七雜八加在一起「哎呦」快2000塊了。
加油也不便宜,車子油耗8L/,覺得這車油耗還可以,我住的杭州,7.53/升,一年要是開個2萬km分期買車抵押費是什么意思,那不好說了。
1個月油費大概就要快1000塊錢了,對半砍,開1萬km也是500,500不好說了。
再比如說:買車之前很少會考慮到停車問題的。
自己家里或者自己住的地方有沒有地方停的,一般都是會想,但是開到外面,開到哪里都要付停車費,這個東西一般都是顧及不到的。
我自己買的第1臺車子就沒想到這個事,那個時候,一個月拿幾百塊錢,賣賣車子,算點提成幾千塊錢的時候,痛得要死,我跟你說。
我住那個杭州,商場停個1個小時,5到10塊錢是跑不掉的;公司小區租個車位,每個月300到600算便宜的。
要跑到景區,說不定還沒得停,還要給師傅們塞幾根煙,塞包煙,給他個30、50的,他找一個小小的路邊給你靠一靠,都要到這份上。
錯誤估計自己的用車需求
最后,有些人錯誤地估計自己的用車需求也會導致貸款買車后悔。
第1種就是:用車需求不大的情況下買了個車。車子買來其實不怎么開、不怎么用的情況下,在那邊吃灰,貸款還是要繼續還的,這種就會覺得很難受,就會容易后悔。
58同城聯合易觀以及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了一個《通往安居樂業之路——人生大事件服務需求分析及案例解析》。
上面說:未婚人群當中,有11%的人買車的動機是因為別人都買了,周圍的人都買了,我就買了。
有23%的人沒有明確的這個買車用途,就覺得是不是應該買臺車了,是這種狀態,這種情況就很容易后悔,而且后悔藥也沒有。
如果說后悔藥來,把車子賣掉,購置稅、折舊費等,新車落地搞了不好就是8折了,各種虧,是吧?
大部分人又舍不得賣,好了,后悔藥說是有,拿到嘴邊又吞不下去,回頭一看,渾身難受,比原來還要惡心,就很頭疼。
有些車子貸款甚至還是抵押在那邊做的,要貸款還清才能賣得出去,還要有人來墊這筆錢。
自己墊就是有資金壓力,讓買家來墊的話,人家說:“白墊的?你要不再便宜點?”反正就是渾身難受,各種后悔。
另1種情況就是:有些朋友買車本來就已經有點后悔,也不是錢的問題,開開心心地甩著車鑰匙,跑到地庫,車子開出去,堵車。
到了公司的時間,比自己坐地鐵晚了20分鐘,比自己坐公交車還慢了10分鐘,但自己的支出從每天6塊錢變成了每天60塊錢,就很頭疼。
還是剛才聊到的那個報告:剩下的77%的人當中,有42%買車是為了上下班通勤,25%是用于外出代步。
高德地圖發表了一個《2017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
全國高峰期超過26%的城市處于擁堵狀態;55%的城市處于緩行狀態,擁堵的時速、車速基本上只有20多km/h。
在擁堵的城市上下班通勤,還不如選擇公共交通了。
高德地圖接著發,《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上面說:道路擁堵狀況嚴重的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等,恰恰都是綠色出行意愿指數較高的城市。你看,都有關聯的。
簡單講就:車子越來越堵,堵得嚴重的地方開車體驗差,大家都選綠色交通出行了,然后你買了個車子的,在那邊添堵,你自己也堵在那邊,「嘶哎呀」這……
買車前要理性評估用車需求防止后悔
你看,前面這些東西加在一塊就是:我買的時候是不太有主見的,大家都買,也就買了;大家沒買,自己覺得差不多也想去買。
買了一個之后,發現其實已經有車的人都不太想要開車了,都在綠色出行了,結果我還要還我的車貸,開不開都要付保險費,亂七八糟加在一起就容易后悔。
所以說,買車之前,還是理性、綜合地評估、思考一下比較重要。
每個人買車的原因不一樣,都可以不一樣,但是不買車的原因我覺得其實是可以分析、歸類的。
買來干什么不清不楚的,還是先別買,買這個車子,在經濟負擔上是會影響平時的生活品質的,三思。
貸款買車的時候,不是相當于有一部分錢讓銀行幫你墊掉了嗎?你自己的這個資金有沒有其他地方去用一用的?是可以讓你增加你的額外收入和機會的。
如果沒找到這個,只是遲一點還、多付點利息,三思,再想一想,這樣是比較好。
為啥4S店愛推薦貸款買車,能賺多少
這些都想清楚,去4S店買,也依然有可能會后悔,就是:辦貸款有各種貓膩,買車有各種貓膩,交車的時候有各種貓膩……
全部加在一起,發現:「哎呀」決策是什么?
除了決策之外,還要了解的就是套路和流程,這些買車相關的省錢套路、防坑套路、我以前的工作經歷的所見所聞,都給大家整理下來了。
說不上每個店都能用、每個時候都能用,了解了解,給自己心中多一份底氣,我覺得還是做得到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