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購置稅怎么算
獲取底價
隨著交通的越來越順暢,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更多人在選擇出行的時候愿意以車代步,買一輛屬于自己車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生活中更為方便,那么大家怎么愛車的購置稅怎么算的嗎?有朋友很關心自己買的車到底花在購置稅上花了多少錢。接下來太平洋汽車網(wǎng)小編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車輛購置稅
車輛購置稅是對在境內(nèi)購置規(guī)定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它由車輛購置附加費演變而來。
現(xiàn)行車輛購置稅法的基本規(guī)范,是從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車輛購置稅的納稅人為購置(包括購買、進口、自產(chǎn)、受贈、獲獎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稅范圍為汽車、摩托車、電車、掛車、農(nóng)用運輸車。
二、車輛購置稅怎么計算
車輛購置稅的納稅人為購置(包括購買、進口、自產(chǎn)、受贈、獲獎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稅范圍為汽車、摩托車、電車、掛車、農(nóng)用運輸車,稅率為10%,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計稅價格×稅率。
自用車稅率計算:計稅價格=(購買應稅車輛而支付給銷售者的全部價款+價外費用)×10%,其中計稅價格不含增值稅
進口車稅率計算: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關稅+消費稅)×10%車輛購置稅如何計算
車輛購置稅應納稅額=計稅價格×10%(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7.5%)。計稅價格根據(jù)不同情況,按照下列情況確定:
納稅人購買自用應稅車輛的計稅價格,為納稅人購買應稅車輛而支付給銷售者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不包括增值稅稅款。也就是說按您取得的《機動車銷售統(tǒng)一發(fā)票》上開具的價費合計金額除以(1+17%)作為計稅依據(jù),乘以10%(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率按7.5%計算)即為應繳納的車購稅。
比如,消費者購買一輛10萬的國產(chǎn)車(1.6升以上),去掉增值稅部分后按10%納稅。計算公式是÷1.17×0.1=8547元。
2010年12月28日下午消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lián)合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將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統(tǒng)一按10%的稅率征收車輛購置稅,此前購置稅率為7.5%。
根據(jù)上面太平洋汽車網(wǎng)小編總結的計算車輛購置稅的公式,相信大家已經(jīng)了解怎么計算愛車的購置稅了,對應您要買的車的類型進行相應的計算即可。如果您還有不清楚的或者有其他汽車問題需要咨詢,請致電太平洋汽車網(wǎng),在線專業(yè)為您解答。
車輛購置稅怎么計算
車輛的購買也應當交納稅費,我國的稅目有很多種。稅收主要特征有強制性,無償性以及固定性。有關稅務的事項也是由稅務局進行專門的管理的,只要屬于征稅項目就應該交納稅費。下面就由太平洋汽車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車輛購置稅怎么計算
機動車從2018年1月1日起車輛購置稅將由7.5%恢復至10%
財政部公布的《關于減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通知》里明確規(guī)定:2018年1月1日起,恢復按10%的法定稅率征收車輛購置稅。
也就是說,從2018年開始,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的車輛購置稅將由7.5%恢復至10%。
目前購置稅的計算方式是:汽車銷售發(fā)票的價格÷1.17(增值稅)×購置稅百分比(今年是7.5%)=車輛購置稅金額。
比如車主買了一輛10萬的國產(chǎn)車,按2020年10%的購置稅繳稅,就是÷1.17×10%=8547元新車輛購置稅如何計算方法,車價越貴購置稅越高。
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fā)布《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新車輛購置稅如何計算方法,公告表示,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新車輛購置稅如何計算方法,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2018年1月1日起列入《目錄》的新能源汽車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一)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nèi)銷售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
(二)符合新能源汽車產(chǎn)品技術要求。
(三)通過新能源汽車專項檢測,達到新能源汽車產(chǎn)品專項檢驗標準。
(四)新能源汽車生產(chǎn)企業(yè)或進口新能源汽車經(jīng)銷(以下簡稱企業(yè))在產(chǎn)品質量保證、產(chǎn)品一致性、售后服務、安全監(jiān)測、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方面符合相關要求。
以上就是太平洋汽車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車輛購置稅是需要在購買車輛的時候需要繳納的稅費。車輛購置稅是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申請的,并按照規(guī)定繳納。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